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调研 >> 正文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11-16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政协农村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在武四海副主席的带领下,于2017年8月,深入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特色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35元,今年预计可达12391元,比上年增长6.5%。具体讲:

1、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现代农业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市财政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力度,市本级预算安排农业生产资金2.0324亿元。一是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小麦80元/亩、玉米59元/亩、杂粮79元/亩、薯类49元/亩的补贴标准,下达补贴资金1.658592亿元。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进信贷资金向“三农”领域倾斜。制订《晋城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金融服务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引深支农金融服务工作,截止2017年6月末,全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40.39亿元,较年初增加34.74亿元,同比增长4.1%。三是出台产业扶贫实施意见。安排2120万元对75个村的“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发展项目进行奖补。四是落实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和监督方案。支持办好首届特优农产品展销周和首届特色农产品博览会。

2、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八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我市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确立了畜牧、蚕桑、设施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①在畜牧产业上,生猪、家禽两大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先后引进了山西大象、江西正邦、四川天兆、广东温氏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畜牧企业落户我市,加上本土养殖企业“提档升级”,201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2.37亿元。②在蚕桑产业上,全市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推广标准化养蚕大棚技术,养蚕大棚从无到有,增长到5000栋,推出了桑叶茶、桑葚采摘、蛹虫草、桑枝食用菌、蚕丝被等蚕桑产业衍生产品。③在设施蔬菜产业上,以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露地菜特色化开发为重点,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④在干鲜果产业上,实施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整形修剪、低产低效林改造、病虫害统治等综合措施,完成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69000亩,完成水果提质增效10650亩,全市果园面积达到21万亩。⑤在小杂粮产业上,以谷子、豆类为主抓品种,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重点,加大集中连片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其中谷子13万亩,薯类5万亩,豆类40万亩,总产量为1亿公斤,总产值为4亿元。⑥在中药材产业上,依托我市优势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中药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中医医疗等产业体系。2016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6.2亿元,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达13家。⑦在食用菌产业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增加到7家,大棚种植食用菌达0.6万亩,食用菌产业年产能8万吨,产量达到4万吨。⑧在苗木花卉产业上,生产总面积达到12万亩,总产苗量达到6.5亿株,总产值达到20亿元。

3、科技基础支撑作用强化,农业科技进步步伐明显加快。我市采取多项举措,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加大校地合作力度。与山西农大、山西农科院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院校选派专家学者组成专业技术团队,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2017年市财政下达专项资金45万元,用于我市30名科技工作者的选派和培养工作。投资100万元,培育出1000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保障。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农技人员在农时关键季节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结合,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提高农村技术到位率。加快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在全市的优势生产区域组织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遴选出了多个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品种和多项栽培模式。特别是加大以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为重点的实用技术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积极研究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园区、新型职业农民“六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高平新胜肉类、沁水大象为龙头的肉制品生产加工;以吉利尔、绿洲大麻、佳美茧丝、禹珈豪茧丝为龙头的丝麻生产加工;以厦普赛尔、泽州彤康公司为龙头的果品生产加工;以高平金田、沁水嘉沁为龙头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加工;以沁水丰田、陵川五色土为龙头的小杂粮生产加工;以陵川同仁堂、中晋药业为龙头的中药材生产加工等六条产业链。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25家。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篮。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特色产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226家,社员达到12.65万人,带动农户30多万户,入社社员人均收入比普通农户高出20%以上,合作社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发展活力。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505个,经营土地面积4.16万亩。全市万头以上猪场达到27个,规模养猪户达到5885户。种粮大户发展到119户,粮食种植面积2.42万亩。

5、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壮大,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得到拓展延伸。充分依托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特殊的人文资源,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休闲、森林生态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先后举办了两届“最美乡村”评选、阳城农业嘉年华、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等活动。截止2016年底,全市开发旅游乡村112个,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714人,间接带动农村从业人员近20000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1亿元。发展农村互联网+农业。抓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热潮,召开了全市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大会,举办了首届特优农产品展销周暨特优农产品展厅开业仪式,并积极筹备举办我市首届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各县(市、区)积极搭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了我市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攀升。

6、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初步建立。我市以特色农业为切入点,从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体系入手,积极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生产运作模式,增强了农业标准化带动农户、发展基地、催生产业、创造品牌的能力。制定了蔬菜、果品、菌类、薯类等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截止目前,晋城市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个,无论是获批数量还是通过验收数量,在全省都名列前茅。狠抓“三品一标”认证。2011年至2016年,每年安排项目补助资金100万元,专项用于农业产业申报“三品一标”,有力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截止目前,我市已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认证303个。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初步建立起我市“市县乡基地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实现市、县(市、区)农委监管部门与30个乡镇监管站、81个生产基地、农资门店等终端用户联网运行,实现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7、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内生发展活力进一步激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后开展了人员培训、摸底调查、航空测绘、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市已部署2226个村开展工作,完成权属调查2142个村,审核公示2021个村,占总农户数的91.91%,实测承包地面积280.91万亩。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我市家庭承包农户47万户,签订家庭承包合同45.7万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40.4万份。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近30万亩,流转出耕地的农户8.6万户。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城区被确定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发展基础还需持续夯实。一是受传统农业思想束缚,对农业基础性、战略性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还未牢固树立,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功能农业以及农业亟待转型的意识还未被全社会广泛认知。二是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欠账还比较大。农田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大部分灌溉排水渠道老化失修,部分农水工程处于闲置状态。2016年我市农田灌溉面积为72万亩,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5.71%,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仍未得到有效改变。农业田间道路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农业机械化耕作及农产品运销的需要,农产品储藏、加工和流通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比较弱。三是农业农村融资困难。虽然我市财政支农资金在逐年增加,但农业生产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依然偏低,仅占财政总收入的不到5%。

2、产业规划功能不突出,产业化进程还需加速推进。一是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稳粮存在一定危机。我市每年从外地调入小麦5—7.5万吨,大米11—12万吨,玉米10万吨。小麦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98.03万亩减少至2016年的64.75万亩,减少33.28万亩,年均下降6.79%。二是八大特色产业还未做强做精。比如中药材、小杂粮种植从品种优选、种植规划到科学管理、示范带动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在生猪养殖、干鲜果产业、丝麻产业上,产业链条短,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市尚无一家有规模、有品牌的核桃精深加工企业。三是适度规模经营受到制约。土地流转率低、流转期限短、流转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对流转意愿不强,我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6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4%左右。四是产品品牌缺乏竞争力,虽然我市农产品品质优良,品种繁多,有省级以上注册商标的产品达到37个,但是真正能够拿得出、打得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不多。

3、农业科技发展驱动力不足,科技创新水平还需大力提升。一是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缺乏,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乡镇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乏。二是农村严重缺乏具有爱农村、爱农业、懂农业、能够带动一方生产致富的新型农民,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都是50、60后,主力是老人和妇女。三是实用技术推广存在瓶颈,农业新技术、农机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还未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四是农产品的功能开发严重不足,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休闲的市场需求相距甚远。五是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投资环境不佳,不能够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晋城,也不利于农业人才回乡创业。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还需着力完善。一是我市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少,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13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二是新型经营主体驾驭市场的能力偏弱。目前全市虽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但大多组织松散,有名无实,没有发挥有效的组织运营作用。三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平台搭建滞后。比如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未建成一个专业的粮食类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粮食物流渠道不畅,影响粮食流通效率。农产品电商发展总体滞后,自营交易平台的企业占比较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四是农业与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融合还缺乏深度、精度和广度,全市还未建成一处成熟的休闲旅游集散中心。

5、农产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质量监管体系还需强力构筑。一是市县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发挥作用不够,特别是县一级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必要的运营经费,刚刚建立的县一级检测中心无法运转。二是我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不多,普遍存在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生产中存在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畜禽养殖中存在疫病防控用药、饲料添加剂多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着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危及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隐患。三是农产品全程安全监管力度还不够大,尚未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监管力量从市到县到镇逐步弱化,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三、加快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要紧紧扭住和切实抓好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以有力的领导、创新的理念、完善的政策、持续的投入,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三次全会都明确提出了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功能农业的具体实施意见。为此,我们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功能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立足晋城实际,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功能农业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角度出发,尽快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功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财税金融、科技人才、土地项目、服务品牌创建、标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红线,着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广节水农业,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益,扩大标准良田面积,肥沃农田土壤。要加大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治理,使农村持续增绿、农业生态持续变好。要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农业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将政府投资支持农业的重点向现代农业园区和功能农业产业方面倾斜。积极争取中央、省农业开发专项资金,争取国家和省级加大对晋城市农业的支持力度。要加大金融支持农业力度,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抓住机遇,适时发放贷款,对现代农业发展给予支持。

2、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功能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要优化功能农业产业布局,在稳粮基础上,进一步做优特色产业,在精上做文章,在强上下工夫。按照生产布局区域化的思路,着力抓好太行山优质杂粮、中国北方蚕桑丝绸之都、沁丹两河流域设施蔬菜、健康畜牧养殖、南太行道地药材等产业链,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依托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思路,下大力气把“小特色”做成“大产业”,把“大产业”做成“特优区”,把“特优区”做成“综合体”,实现特色产业从粗放、分散向订单式生产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要立足各县(市、区)自然资源优势,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基础上,统筹规划特色产业高效农业示范园,使农业园区真正成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基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源头、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要立足我市中药材、蚕桑、干鲜果、小杂粮等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功能性食品,完善功能农产品、药食同源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行业的专项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功能农业发展规划体系。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要提高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借着山西打造农谷的契机,大力整合我市多而小、小而杂的农产品品牌,建议全市一个产品一个品牌,对获得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和品牌的企业给予重奖,促进品牌建设。要组织我市农业企业参加农博会、农交会、农产品对接会等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加大农业品牌的展示营销和推介力度,打造深受消费者信赖的晋城特色农业品牌。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要整合乡镇站所技术和政务服务资源,配齐配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强化现代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要加大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力度,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层分类定期培训,使其及时掌握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掌握互动式农技推广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方法。要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以精量播种、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有机旱作农业措施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完善农技推广机制,打通农业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科研院所来我市建立特色产业教学科研示范基地,为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做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4、重视培育龙头企业,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我市八大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战略部署,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引进全国有优势、有市场、有实力的大企业落户晋城,以跳出农业抓农业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在条件成熟的城镇兴建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同时要重视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建立健全粮食核心区现代物流体系。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在“线上”积极谋求与淘宝、京东等网站的对接,同时注重线下市场拓展,把农超农企对接直销作为重要抓手,线上线下双结合,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支持发展循环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围绕以陵川太行山峡谷、阳城蟒河、沁水历山为代表的观光文化,以沁水、阳城、泽州特色小镇为主的古村落文化,以高平炎帝陵、阳城析城山、沁水历山为主的农耕文化,以皇城相府庄园和司徒小镇为主的体验文化,以各县市区森林康养为主的休闲文化,开发一批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创意农业等精品路线,实现农业与林业、生态文明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5、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层面和不同要求,需要各项改革措施的综合配套和协调推进。我市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要以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大胆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入股农业产业等模式,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要借鉴外地经验,逐步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新模式。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积极稳妥地推动PPP模式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引用,积极培育PPP示范项目,促进财政支农模式和投融资机制创新。要下大力气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培育和推广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合力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方式转变。要持续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畜产品市场监管,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要强化农资供应、市场信息、绿色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对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在产业规划制定、专业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共享、利益机制联结等方面都要给予大力的倾斜,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助推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