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调研 >> 正文



关于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07-06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尤为紧迫和重要。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和“大开放、大转型、大创新”发展思路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力推动发展。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协组织围绕中心履行职能作用,市政协在确定今年工作任务时,把推进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常委会议重点研究课题进行议政协商。为此,由市政协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崔守安副主席带领下,于2017年4—5月,通过深入县(市、区)和企业、召开有关单位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传统产业的基本情况

  晋城的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煤炭、冶铸、化工、电力、建材、丝麻等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市坚持“一争三快两率先”的战略部署,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认真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共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了《晋城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及新型产业发展规划》、《晋城市“1533”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年行动方案》等,从政策和措施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煤炭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我市煤炭行业经过兼并重组整合后,地方监管煤矿95座,规模9515万吨/年。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全市地方煤矿61座矿井按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生产能力,共压减产能950万吨/年。同时,按照高效清洁发展的理念,鼓励现代化矿井建设,涌现出以兰花集团、科兴能源、沁和能源等为代表的现代煤炭企业,煤炭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煤化工产业逐渐向精细化发展。煤化工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530万吨尿素、364万吨合成氨、10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10万吨已内酰胺、10万吨甲醛、1.5万吨三聚氰胺的能力。形成了以高浓度氨肥为主体,涵盖甲醇、甲醛、二甲醚、甲醇转化合成油等系列化产品新格局,并建成了巴公、高平西部、北留——周村三个相对集中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推进“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发展煤基新材料和煤基新能源。目前,正在实施的煤化工项目有晋煤华昱高硫煤洁净利用的电热一体化项目、100万吨/年甲醇制清洁燃料技术改造项目、天泽年产5万吨乙二醇项目。

  冶铸产业逐渐向集群化发展。我市冶铸产业在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形成了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当前坚决贯彻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有关政策,实现钢铁行业转型升级。2016年全市完成钢材产量354.2万吨、生铁产量416.9万吨、铸铁件14.6万吨、铸钢件1.3万吨、铸铁管57.1万吨。冶铸产品逐渐多元化,出现了泽州巴公装备铸造园、南村铸造园这样的冶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对铸造企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同时晋钢铸造产业园项目也在全力推进中。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泫氏铸业、清慧机械、顺世达铸业等多家铸造企业逐渐成长为现代化装备制造企业。高平泫氏成为中国铸造行业百强企业(排名第23位),全国铸管行业排名第二,是《铸铁排水管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并成为全国建筑管道排水系统技术中心,全国80%的城市地标建筑采用泫氏产品。我市球墨铸铁管产能占全国产能的近三分之一,在铸铁管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力产业向多元化发展。我市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471.9万千瓦。按照“等煤量置换”原则,配比关停一定容量的小火电,以建设大型煤电基地为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燃煤机组。同时,建成瓦斯发电厂33座,总装机容量35万千瓦。我市积极发展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发电,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充分利用水泥、焦化、冶炼余热余气发电,推进了电力产业的低碳清洁发展,实现了资源集约化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

建材产业向基地化发展。我市建材产业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转型发展为重点,以节能减排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建材产业。水泥行业重点在泽州、高平、阳城、陵川发展四个水泥熟料基地,加快发展新型低碳水泥,提高燃料替代比例,减少燃煤消耗。严格控制水泥产能扩张,坚持减量置换落后产能,2016年生产水泥193万吨,同比下降9.9%。建筑陶瓷业主要分布在阳城县,以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瓷和新型陶瓷材料生产为核心,已建成了安阳陶瓷园区、芦苇河工业走廊、东冶陶瓷基地、演礼日用陶瓷基地,初步形成了产品多元化、产业链条化、生产园区化的产业格局。

丝麻纺织服装行业向特色化发展。我市丝麻纺织服装业依靠自身技术和生产优势,初步形成了以阳城桑蚕茧为主的丝麻生产加工基地、高平潞绸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市区丝麻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不断承接国际国内纺织产业转移,依托绿洲大麻、佶利迩丝绸、森鹅服装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提升丝麻纺织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能力,通过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着力发展技术先进、引领时尚的纺织产品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目前,重点建设绿洲大麻纺织品智能生产线、景柏服饰年产40万套家纺产品和仓储等项目。

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市今年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05.8亿元,增速排全省第1位。今年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支撑我市工业发展的传统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煤炭行业增长17.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3个百分点。1—4月份原煤产量2898.1万吨,增长9.0%。化工行业增长26.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煤层气行业增长21.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1—4月份煤层气和液化天然气产量分别为10.7亿立方米和25.4万吨,分别增长3.1%和52.5%。装备制造业增长12.5%,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冶铸行业增长1.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电力行业下降4.4%,影响规上工业下降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市传统产业效益明显改善,发展稳步向好,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呈稳步向好的态势。但总量性、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煤炭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仍需调整。2016年我市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6.1亿元,其中煤炭收入457.0亿元,占48.82%。由此看出,“一煤独大”依然是我市客观存在的现实。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远未从根本上解决,“因煤而兴、因煤而衰”成为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煤炭工业黄金十年的高增长,主要依靠煤炭产量增加、产能提升和价格上涨。2012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也是煤炭产能增加,库存增加,价格下跌而形成。2016年9月后,煤炭价格开始上涨,这种供求关系阶段性变化导致去产能动力减弱,又会影响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另外,煤炭企业负债过重、产业链延伸不足、淘汰落后产能进度滞后等,也对煤炭工业的后续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二)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差。一是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认为传统产业不是新兴产业,没有必要创新,而且搞创新风险大,搞不好就鸡飞蛋打,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对企业扩大再生产、提高市场份额方面的重要性,科技创新缺乏主动性。二是对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研发投入少,新技术匮乏,新的生产工艺创新不足,新产品开发不够。我市传统产业的有效发明总体来讲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晋煤集团等煤炭企业,约有87件,化工行业也仅有几件,铸造行业也是几件,主要集中在高平泫氏铸业集团。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多数企业在市场行情看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市场行情不好时,又无力进行科技投入。三是人才短缺。在专业人才方面,许多企业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重视不够,很少建立自己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受地理条件和企业生产环境限制,企业很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高端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实用型技术人员也比较短缺。在一些行业,生产一线的工人,大多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作业,对于产品的提档升级就无从谈起。

(三)企业负债率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金不足。2017年2月末,我市规模工业企业负债率高达68.3%,高出全国2月末(56.2%)12.1个百分点。其中,化工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是94.4%,煤炭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是71.0%,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企业风险加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不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够,而且由于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加之有些企业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当前各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是传统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四)环保形势严峻,对传统产业影响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逐步形成了煤炭、煤化工、电力、冶铸、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产业竞争力也明显提高。但这些支柱产业大多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特征,属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特别是一些资源型小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较为落后,长期达不到污染减排和达标排放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构成很大的威胁,如不对这些企业加以严格控制,加快淘汰步伐,就很难杜绝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许多企业如果按环保标准界定,就得关门停产。如果进行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更多,致使一些企业陷入两难境地。随着环保部门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能耗和“三废”排放的约束进一步加大,传统企业面临的困难会更大。

(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附加值低。我市传统制造业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且缺乏知名品牌,利润微薄。如我市的铸造业,除路宝和清慧开发了部分铸钢件外,99%为铸铁件,而全国的铸铁件约占铸件的73%,铸钢、铝、镁、锌等有色铸件约占27%;全国铸件平均价格为每吨12000元,而我市铸件价格不足全国平均价格的一半。另一方面,从1985年至2015年,晋城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出由高到低下滑的轨迹。在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我市曾创下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产品,后来由于企业的破产倒闭而销声匿迹。

三、对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提升传统动能,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对我市来讲,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因此要优化要素配置,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转型发展的力度,坚持“大开放、大转型、大创新”发展思路,以项目调结构、以改革促升级、以创新增规模,全力推进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我市传统产业长远发展。2017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我市被列入核心发展区之一。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发挥我市特有的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和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叠加优势,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把我市传统产业的发展放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布局,按照“一争三快两率先”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发挥好我市传统产业的优势,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重组,继续深化煤炭基地、电力基地、化工基地、铸造基地建设,做大做精做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著名品牌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跃升,打造全国、甚至全球优势产业基地和品牌。二是将项目建设作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强招商引资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进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的全方位合作。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与中央、省属企业及国内外500强企业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战略合作。三是鼓励煤炭、煤化工、铸造、纺织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走出去”,到国内外开展投资合作,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专卖店以及并购、参股获取产品销售渠道等方式,建立起直达终端客户的产品销路,以“走出去”带动“销出去”。四是发挥我市传统产业的特色,推进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勇于先行先试,打造新的发展模式。如推出冶铸业的传统民俗“打铁花”,将废弃的工厂厂房、煤矿矿井改造成“体验式旅游”等,把传统产业赋予精彩的文化内涵,既增添晋城“全域旅游”的内容和色彩,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二)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一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序推动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鼓励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同时要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问责机制。二是以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整合、改制、扩区、调规”总体思路,科学把握开发区改革创新行动。各县(市、区)要尽快完成省级开发区的申报工作,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形成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传统产业向园区集中,达到规模化、专业化、短流程,循环绿色发展。三是企业要通过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健全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基础工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四是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切实增加品种、改进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古人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要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一是围绕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在煤基产业、冶炼铸造、化工行业、丝麻纺织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及集成运用,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在我市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煤炭煤层气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三是发挥我市铸造产业优势,在技术工艺和产品更新上下功夫,推进现有铸造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加快新产品研发。依靠科技创新将高平泫氏铸造打造成为全国铸造行业排头兵,将泽州县打造成为全国铸造强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让晋城在全国铸造业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四是加大推进信息化、智能化运用。把“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推进“两化融合”。按照“中国制造2025晋城行动计划”,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积极采用3D打印、机器人自动控制等新型技术,推动“晋城制造”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生机和活力。一是注重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全面提高他们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才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水平和运作能力。要定期组织优秀企业家到外地重点大学进行培训深造,并让其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二是重视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研究制定煤炭、冶铸、化工、建材、纺织行业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晋城创新创业,着力解决好引进人才配偶就业、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后顾之忧。三是用活现有科技人才,大力开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创新水平。四是注重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利用我市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增设与我市产业发展对路的学科专业,加大培养适应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技工人才。晋城历史上有“九头十八匠”之说,在当前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需要一大批能起到引领作用的技术带头人,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发挥作用。工会组织在劳模评选中,要向基层一线产业技术工人倾斜,并组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调动产业工人热爱本职工作、勤奋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在技术改造中的创造性。

(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推进煤炭产业优化升级。煤炭产业在我市地位特殊,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市的最大支柱产业,支撑着我市经济的“半边天”。煤炭资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晋城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发挥好这个比较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加大对新型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对高耗能行业严格控制,能源需求增长将逐步进入相对平稳期,降低传统能源份额、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煤炭革命意识,摆脱传统的低层次的煤炭依赖,从更高层次的战略层面用好我们的比较优势,在清洁、高技术、高效益利用煤炭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是加快重点煤炭企业培育,不断提升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积极推进煤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升矿井装备水平,推广绿色开采技术运用,提高煤炭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集约、高效、清洁型无烟煤基地。二是把煤炭从燃料变为原料。发挥晋城无烟煤高热能、低排放的优势,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在煤炭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就地转化能力,推动煤炭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三是积极探索煤层气综合利用。加快煤层气民用推广、工业燃气气源等,大力扶持利用煤层气和瓦斯发电,把煤层气综合利用培育成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

(六)严格执行环保政策,走出一条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的道路。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17年我市被列入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今年4月进驻山西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考核更严了,要求更高了,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资源型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一是针对我市的支柱产业大多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的特征,要下大力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根据区域流域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遵循上下游配套、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和循环化发展的原则,新建项目必须进入园区,园区外的项目要逐步搬入园区,实现资源的减量、循环、高效利用。三是按照环保标准,进一步改善一线生产工人的工作环境,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推进企业生产环境优化改造。四是按照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要求,将先进制造业作为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否决和劝退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项目,杜绝承接落后产能转移。我市要通过环保督察和整改,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让新发展理念在晋城大地生根结果。

(七)以政策扶持为先导,创优传统产业发展环境。要提高对创优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确保中央、省、市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一系列政策贯彻好、落实好。一是为实体经济减轻负担,降低企业财务成本,规范中介服务,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按照2017年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要求,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如扩大发电企业和用户直接交易规模,对一些单位保留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收费标准,规范金融机构收费行为等。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三是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改和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市金融办要会商各金融单位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争取金融机构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的资金支持,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同时,加强政策资金保障,争取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对接力度,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借鉴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等监管方面的改革试点经验,健全相关制度,加快营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有序的营商环境,助推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放大字体】  【恢复字体】  【缩小字体】  【我要打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