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民营经济是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受结构性矛盾影响,传统优势产业增长受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在当前形势下,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挑战,重视和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市政协常委会把加快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确定为今年重点协商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责成经科委组织部分相关政协常委、委员,在郭跃峰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及部分民营企业,就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了认真调研,期间多次组织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及部分企业家进行了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建市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拾遗补缺”到“全面发展”,从“必要补充”到“重要支柱”,涵盖了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冶金铸造、煤炭、电力、化工、三产服务等多个行业,已成为推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改进服务方式,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有力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
(一)数量规模不断扩张。民营经济整体上发展势头良好,数量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底,全市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各类组织发展到6.23万家,从业人员58.05万人;民营企业注册户数为1.2万家,从业人员39.28万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125家,亿元以上企业55家,10亿元以上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
(二)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在民营企业数量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总量也在平稳增长。到2014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618.01亿元,同比增长8.9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9.66%,上缴税金79.09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8.15%,营业收入完成1662.95亿元,同比增长9.16 %,实现利润131.30亿元,同比增长6.06%,提供劳动者报酬100.90亿元,同比增长8.52%。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市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新兴产业上寻求突破,发展起了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丝麻服饰、轻工食品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截止2014年底,我市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150亿元,占全市民营经济销售总收入的9%,实现利税约13亿元,上交税金8亿元,从业人员5万余人。
(四)社会贡献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社会和谐、富民强市、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到2014年末,我市各类民营企业吸纳了全市65%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和75%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从业人员达到62.05万人,对全市就业的贡献率在70%以上。
(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今年1—6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323.38亿元,同比增长4.73%;工业总产值完成563.40亿元,同比增长6.27%;营业收入完成865.96亿元,同比增长4.47%;实现利润69.29亿元,同比增长3.16%;上交税金39.14亿元,同比增长0.43%;提供劳动者报酬54.12亿元,同比增长3.64%。
(六)当前民营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从今年1-6月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第一、第三产业相对平稳,第二产运行困难。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企业运行稳定,商品流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看好。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企业运行相对艰难。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回笼缓慢,效益大幅下滑。二是非资源类产业相对平稳,资源型产业运行困难。从重点监测的30种产品看,21种产品产量下降,9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在产量增长的产品中,有7种是非资源类产品。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煤炭、钢铁、铸造、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均为负增长。三是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下滑,小微企业强力拉升。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完成157.40亿元,同比下降7.78%;工业总产值完成167.53亿元,同比下降8.07%。令人欣慰的是小微企业发展相对平稳。全市小微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42.94亿元,同比增长13.51%,彰显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成为拉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从目前运行的基本情况来看,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统主导产业持续增效难度加大。一是企业开工不足。受市场需求不旺的影响,大多传统主导产业产品订单较往年大幅减少,出现大面积限产,甚至停产。二是产量和价格普遍下跌。1—6月份,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煤炭、钢铁、铸造、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受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不仅产量持续下行,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三是产品缺乏竞争优势。民营企业大多从事传统产业生产,多为高能耗、初级化、低档次和附加值低的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相对要弱。四是部分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如泽州硕阳光电、高平融高太阳能光伏、唐一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生产企业,由于市场开拓不足,产业对接滞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五是同质企业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和产品雷同,产品价格拉不开档次,不少企业在营销上大打价格战。为争夺订单、竞相压价、相互拆台、利润空间受到更大挤压。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一是政策的指向性不明确。有的政策涉及多个部门,但牵头或责任部门不明确。如税收返还政策,就涉及到国地两税、财政、行业主管等部门,落实起来手续繁琐,难度较大。二是有的政策只是释放善意,没有落实渠道和刚性的落实措施。有不少企业反映,个别行政部门在政策落实上“只开花不结果”,使许多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不能落到实处。三是市场准入问题依然存在。在各级支持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都有强调“非禁即入”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种种准入障碍和“民企歧视”。四是行政审批效率提高不大。关于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我市早已推广行政许可服务大厅“一站式”集中审批服务,实行部门内部审批职能整合,一审一核、现场审批制度,但当下能够在审批中心一次性办结的事项却并不多,仍然需要跑到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五是政策的知晓率不高。一方面,政府部门宣传贯彻力度不够,企业对国家和地方许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了解。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对政策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资金扶持层面,忽视政策在科技、人才、管理、创新、市场等多个维度的支持,有的甚至因此错失了发展机遇。
(三)结构调整成效不明显。多年来,我市虽然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多轮经济结构调整,但时至今日收效甚微,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并没有根本转变。人们的关注点长期聚焦资源性产业,大量资金也向资源性产业聚集,产能过度膨胀,煤、焦、电、建、化等传统产业仍占到经济总量的70%以上,尤其煤炭、钢材、水泥等资源类过剩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传统产业受到了更大挤压。同时,由于目前我市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不足,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外向型经济拉动趋缓,有效的产业替代效应远未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成长迟缓,又进一步加大了结构调整的难度,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很大制约。
(四)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当前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是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仍是民营企业首选的第一融资渠道。但由于银行贷款门槛偏高,申请贷款程序繁锁、审批时间长、质押物要求高,担保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特别是一些金融机构对困难企业集中清欠,只收旧帐,不放新贷,使企业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二是融资成本高。除银行贷款利息、第三方收费和担保费外,存贷挂钩、担保保证金、银行“业务创新”中间产品更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三是货款资金难以回笼。据了解,目前企业结算周期约在2—3个月,有的甚至长达6个月以上,导致一些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四是库存积压严重。特别是建筑陶瓷企业产品库存加大,占用了巨大的流动资金,影响了企业资本的有效运作。
(五)自身素质不高。一是组织制度落后,管理水平低。我市民营经济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一半以上的企业仍然沿袭了“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名义上是公司制、股份制,实际上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成本较高,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一旦市场出现波动,这类企业很容易受到冲击。二是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特别是近年来,丝麻、铸造、建材等传统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据冶铸行业统计,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0.7%。职业经理人和具有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的高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我市大多民营企业资源依赖性强,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处于产业低端,长期对自主创新缺乏足够重视。再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创新能力更是先天不足。四是缺乏市场竞争力。正是由于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生产经营只是从事一般性的初级加工性生产,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
(六)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技术服务中心,检测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多功能的有机整体和体系化的服务机制,企业获取要素资源的能力依然有限。二是公共服务平台硬件建设滞后,满足企业项目投资的标准厂房、创业场地缺乏。特别是为科技创业服务的孵化场地、中试小试场地建设滞后,科技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不完备。三是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不足,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能为企业及时提供市场变化信息,影响企业经营决策时机和对市场研析判断的准确性。
三、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全市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以更宽松的环境、更高效的服务,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才能有利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梳理审批事项,完善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实行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强化审批的效能监察和过失问责。二是再造行政审批流程。重点围绕解决互为前置、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行并联审批方式,控制审批环节,实行标准化运作,重构“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流程。三是探索实行“一证多用”管理方式。企业普遍反映经营过程中需要的证过多,只能做到“一证一用”。对此,应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部门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交换,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用”,突出抓好批文共享数据库建设,实现一个批文(批号)共享共用。四是推进审批电子化。加快推进电子审批平台建设,制定网上审批规范和流程,全面推行证照电子化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依托网络审批平台,探索建立“一表通”审批模式。五是重视和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市县两级综合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广大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展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信息发布、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多种服务。
(二)强化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政策落实推进机制
建立和完善政策落实推进机制,就是研究制定高效便捷的运行机制,促进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落实。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现代传媒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同时,创新政策宣传、宣讲方式,送政策进企业、进基层,深入进行政策解读,提高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对国家、省、市扶持鼓励民营经济政策的知晓率和熟知度,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了解政策,用足政策,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二是加大协调力度,定期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要充分发挥我市创优民营经济环境工作领导组的作用,由市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工商、国税、地税、科技、商务、金融、国土、中小企业等部门对民营经济及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大检查,形成各部门之间相互联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政策落实推进机制,明确责任,畅通渠道,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三是建立政策落实台账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对于诸如“国29条”、“省17条”、“市30条”、“市减负22条”等重要政策,要实行分管领导分包责任制,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建领导组,制订年度落实计划,制定工作进度表,倒排工作日程,明确具体措施和时限要求,确保国家和地方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鼓励政策及时落到实处。
(三)加快产业转型,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新动力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应当把解决当前困难和谋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由过分倚重资源型传统产业,向同时并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上一条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二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招商、产业招商。以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需要为依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上下游配套需求,引进具有行业前沿技术的科研机构、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品上下游相关、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三是联合重组,培育企业集团。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民营企业要走出困境,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走联合重组、抱团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以资产、品牌、技术、市场为纽带,打破行业区域界限,盘活存量资产,进行资源整合、资本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旗舰”。四是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培育支持,引导民营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实现“小资本,大集聚”。大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通过产业协作链条传递,带动民营企业发展,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
(四)培植内生动力,提高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要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和企业管理人才建设,不断提高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取代家族式企业管理方式。二是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借鉴现代管理经验模式,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战略、激励约束机制、组织行为、管理方法与技巧及企业文化建设上进行系统科学的调整,从现场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职工利益和名牌培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科学管理,实现综合利益的最大化。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放在突出位置,鼓励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修、培训、挂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根据专业需求,采取校企挂钩、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企业技术工人。四是加强信用建设。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民营企业诚信意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企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建立科学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建立诚信档案,加强动态管理。良好的信用记录将作为银行向企业授信的依据,使诚实守信成为经营者自觉的行为准则。五是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生产。鼓励开发创建自主品牌和商标,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五)统筹协调,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微型企业培育工程
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出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广大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制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微型企业培育工程计划,明确中小微企业成长目标、培育重点及政策措施,分类分批分阶段推进,重点把握创业项目、小升规项目、小巨人项目等中小微企业划分的关键节点,突出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的行业特点。二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提出了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我省我市应参照国家有关部委和外省市的做法,尽快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和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政策措施,提高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三是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4〕52号)的有关规定,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基金,用于引导创业者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产业,完善扶持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六)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是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有效解决融资难题。认真落实省、市金融振兴推进大会精神,坚定发展信心、汇聚银企合力,加快我市金融振兴步伐。充分利用我市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改革现有金融体制,积极探索民间资本参(控)股地方金融机构的有效形式,争取设立一批专门服务于民营经济的金融分支机构,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制定出台“新三板”、“E板”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补贴政策,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二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保障能力。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纳入全市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加强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高新产业技术人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为载体,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和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凝聚工程,带动和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提高土地保障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平等进入土地市场,保障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创新平台等建设用地,加强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的用地支持。统筹协调,统一规划,盘活城乡存量土地资源,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抱团发展,全面提高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